1 拼音
xuán ěr chuāng ·xuè xū fēng zào zhèng
2 英文參考
ear eczema with pattern of wind-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13)]
3 定義
旋耳瘡·血虛風燥證(ear eczema with pattern of wind-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)是指血虛生風,以耳部皮膚瘙癢、增厚、粗糙、皸裂,結痂、脫屑,經久不愈,兼見面色萎黃、納差、身倦乏力,舌質淡,苔白,脈細緩等為常見癥的旋耳瘡證候[1]。
4 旋耳瘡·血虛風燥證的癥狀
旋耳瘡·血虛風燥證大多病程較長,反復發作,患者耳道、耳殼及周圍之皮膚增厚、粗糙、皸裂、上覆痂皮或鱗屑,一般僅有癢感而少疼痛,抓搔之后,有小血點,但很快結成血痂,經久不愈[1][2]。
全身可伴有面色萎黃,飲食減少,身倦乏力,舌質淡,苔白,脈細緩等[2][1]。
5 證候分析
耳竅失于滋養,復為余邪所困,濕熱之邪停聚,傷及肌膚,以致皮膚增厚,粗糙,久則血虛生風化燥,故皸裂,作癢;由于脾氣不足,不能健運,故納少,體倦乏力,面黃,舌質淡,脈細緩[2]。
6 旋耳瘡·血虛風燥證的治療
6.1 治法
6.2 方藥內服
可用地黃飲,取熟地、當歸、首烏養血,生地、丹皮、玄參、紅花涼血活血,白蒺藜、僵蠶祛風,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以治血為主,而達到治風目的,正所謂“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”。[2]
或用參苓白術散合四物湯加減,用以健脾養血滋陰,癢甚者加蟬衣、地膚子、苦參等[2]。
或用八珍湯選加薏苡仁,陳皮、砂仁、蟬衣等以健脾祛風止癢[2]。
6.3 外治法
1)用紫連膏、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搽,以滋潤肌膚,解毒祛濕[2]。
2)用黃瓜藤燒炭存性,香油調搽,或穿粉散香油調搽,或紫草茸油外搽,以滋潤肌膚[2]。
3)耳后縫間開裂者,用黃連膏紗布上撒以生肌散敷貼患處,每天換藥1次至愈為止[2]。
7 旋耳瘡·血虛風燥證患者日常保健
注意耳部衛生,凡血虛而枯槁者,宜用油膏類藥,使之滋潤[2]。
患病期間,忌食辛辣、香燥的食物以及魚、蝦等食品[2]。
8 關于旋耳瘡
旋耳瘡(ear eczema)為病名[3]。見《醫宗金鑒》卷六十五。又名黃水瘡(見《外科正宗》卷四)[2]、月蝕瘡(見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九),耳鏇瘡(見《外科大成》卷三)。是指發生于耳根部,以局部潮紅、灼熱、瘙癢、水皰、糜爛、滲液、結痂為主要表現的濕瘡[4]。
《外科醫案匯編》:“耳后縫間皮色紅裂,時出黃水津津,名為旋耳瘡。”
詳見旋耳瘡條。
9 參考資料
- ^ [1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 中醫藥學名詞(2013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14.
- ^ [2] 王德鑑主編.中醫耳鼻喉科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85:12-14.
- ^ [3] 李經緯等主編.中醫大詞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1623.
- ^ [4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 中醫藥學名詞(2004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5.
治療旋耳瘡·血虛風燥證的方劑
- 風癬湯
,生甘草9g。功能主治:養血和營,消風止癢。主血虛風燥,泛發性神經性皮炎,皮膚瘙癢癥。證見皮損肥厚浸...
- 養血潤膚飲
有時痛如針刺。現用于皮膚瘙癢癥,牛皮癬靜止期(血虛風燥型),紅皮癥等病久血虛風燥而見皮膚干燥、脫屑、...
- 全蟲方
象弦,苔薄白。西醫診斷:神經性皮炎。中醫辨證:血虛風燥,肌膚失養。立法:疏風止癢,養血潤膚。方藥:全...
- 濕毒清膠囊
70mg。功能與主治:養血潤膚,祛風止癢。用于血虛風燥所致的風瘙癢,癥見皮膚干燥、脫屑、瘙癢,伴有抓...
- 更多治療旋耳瘡·血虛風燥證的方劑
治療旋耳瘡·血虛風燥證的中成藥
- 濕毒清膠囊
70mg。功能與主治:養血潤膚,祛風止癢。用于血虛風燥所致的風瘙癢,癥見皮膚干燥、脫屑、瘙癢,伴有抓...
- 更多治療旋耳瘡·血虛風燥證的中成藥
旋耳瘡·血虛風燥證相關藥物
- 濕毒清膠囊
】【性狀】【功能主治】養血潤膚,祛風止癢。用于血虛風燥所致的風瘙癢,癥見皮膚干燥、脫屑、瘙癢,伴有抓...
- 濕毒清膠囊
】【性狀】【功能主治】養血潤膚,祛風止癢。用于血虛風燥所致的風瘙癢,癥見皮膚干燥、脫屑、瘙癢,伴有抓...
- 更多旋耳瘡·血虛風燥證相關藥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