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拼音
ěr míng ·pí wèi qì xū zhèng
2 英文參考
tinnitus with spleen-stomach qi deficiency pattern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13)]
3 定義
耳鳴·脾胃氣虛證(tinnitus with spleen-stomach qi deficiency pattern)是指脾胃氣虛,以耳鳴的起病或加重與勞累有關,或在下蹲站起時加重,常伴倦怠乏力、少氣懶言、面色無華、納呆、腹脹、便溏,舌質淡,苔白膩,脈緩弱等為常見癥的耳鳴證候[1]。
4 耳鳴·脾胃氣虛證的癥狀
耳鳴·脾胃氣虛證患者耳鳴的起病或加重與勞累有關,休息暫減煩勞則加,或在下蹲站起時加重,耳內有突然空虛或發涼的感覺,常伴倦怠乏力、少氣懶言、面色無華、納呆、食后腹脹、大便溏薄,舌質淡,苔薄白膩,脈緩弱[1][2][3]。
5 證候分析
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胃虛弱則清氣不能上升,耳部經脈空虛,故耳鳴耳聾時作[3]。
蹲下站起之際氣血趨下,頭部氣血不足,或因勞力脫氣,故耳鳴耳聾更甚,并有突然虛鳴及發涼之感[3]。
6 耳鳴·脾胃氣虛證的治療
6.1 方藥治療
6.1.1 治法
6.1.2 方一
治法:益氣升清
可用益氣聰明湯[備注]益氣聰明湯(《證治準繩》):黃芪、人參、升麻、葛根、蔓荊子、芍藥、黃柏、炙甘草加減。方中用人參、黃芪補益中氣;升麻、葛根升舉清氣;蔓荊子升清通竅;黃柏、芍藥,反佐和降,以清陰火。可加菖蒲、蔥葉、茯神,以清心通竅。
若因多嗜酒炙,脾濕素盛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以致痰濕上壅而見眩暈,頭重如蒙,胸悶泛惡,脈濡滑,苔膩等,可減去黃柏、芍藥加白術、天麻、半夏,以健胃化痰。茯苓、澤瀉利濕泄濁。或用半夏白術天麻湯[備注]半夏白術天麻湯(《醫學心悟》):半夏、白術、天麻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棗。
6.1.3 方二
治法:健脾益氣,升陽通竅。
主方:益氣聰明湯(李杲《脾胃論》(《李東垣醫書十種》摘出))加減處方:黃芪25克,黨參15克。炙甘草6克,升麻15克,葛根30克,蔓荊子12克,自芍15克,石菖蒲12克。水煎服。
6.1.4 方三
選用補中益氣湯或益氣聰明湯加石菖蒲:方中以黨參、黃芪為主,健脾益氣,以升麻、柴胡、葛根、蔓荊子、石菖蒲之類,輕清之品,升提清陽之氣,以達清竅。
6.1.5 中成藥
(1)補中益氣丸,口服,大蜜丸每次l丸,水蜜丸每次5~10克,水泛丸每次6克,合劑每次15毫升,每日2~3次。
(2)龍風寶膠囊,口服,每次2粒,每日3次。
6.2 外治法
治療耳鳴耳聾之癥,歷代文獻,有外治塞耳之法,如用石菖蒲、磁石之類塞耳,方法甚多,但目前臨床應用較少[3]。
6.3 醫案
《續名醫類案》卷十七:柴嶼青治汪謹堂夫人,兩耳蟬鳴,旦夕不歇,服過人參、熟地四兩,無少效。柴曰:腎開竅于耳,心亦寄竅于耳,治耳必責之腎固也,但診得兩尺尚屬有神,決非腎虛,左寸亦平緩無疴,惟右寸關洪大。此肺胃兩部風熱所壅而致,遂不治病而治脈,用清解之劑,不數服而右耳已愈,再服數劑兩耳痊愈。因思耳目口鼻,雖屬于五臟,各有分屬,而內實相通,治病惟以切脈為憑,夫固有治在此而效在彼者,全在一心之園機活法也。
7 關于耳鳴
耳鳴(tinnitus)為病證名[4]。即耳中鳴響[5],是指以無相應聲源時自覺耳中或頭顱有鳴響聲為主要表現的耳病[1]。它是多種耳科疾病的癥侯群之一,但也可單獨成為一個疾病[5]。
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二:“耳鳴者,耳中有聲,或若蟬鳴,或若鐘鳴,或若火熇熇然,或若流水聲,或若簸米聲,或睡著如打戰鼓,如風入耳。”
文獻常把耳鳴、耳聾并列:
《醫學入門》卷五:“耳鳴乃是聾之漸也。”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三更明確指出:“耳鳴者,聾之漸也,惟氣閉而聾者,則不鳴,其余諸般耳聾,未有不先鳴者。”
耳鳴現常分為風邪外襲證、肝火上擾證、痰火郁結證、腎精虧虛證、脾胃氣虛證等證型。
詳見耳鳴條。
8 參考資料
- ^ [1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 中醫藥學名詞(2013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14.
- ^ [2] 張伯臾主編.中醫內科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85:260-264.
- ^ [3] 王德鑑主編.中醫耳鼻喉科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85:25-29.
- ^ [4] 李經緯等主編.中醫大詞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570.
- ^ [5] 王德鑑主編.中醫耳鼻喉科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85:25.
治療耳鳴·脾胃氣虛證的方劑
- 補中益氣湯
調和前藥溫服。出處:《幼科金針》卷下《傅青主女科·產后編》卷下方之補中益氣湯:組成:人參5分,當歸...
- 更多治療耳鳴·脾胃氣虛證的方劑
古籍中的耳鳴·脾胃氣虛證
- 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:[集之四·心臟部二痘瘡上]證治大法
川歸、茯苓、紫草湯下,氣虛人參、黃、甘草湯下。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明王肯堂公元1368年—1644年...
- 更多古籍中的耳鳴·脾胃氣虛證